“青春那么短,,疫情就占了三年”最近這句話火爆全網,,那一個護士的三年是什么樣子的呢?
2018年 7月,,炎夏,。告別校園生活,穿上白大褂開始了我的護理生涯,?;孟脒^給患者打針輸液的畫面,幻想過參與搶救的畫面,,也幻想過與死神斗爭的畫面,,卻從沒想過我的護理人生多了“核酸采樣”四個字,更沒想到這短短四個字竟貫穿了我的三年護理之路,。
2019年12月,,寒冬。一個陌生的名詞“新型冠狀病毒”第一次出現(xiàn),。生活突然被按下了暫停鍵,整個世界陷入了一場未知的恐慌之中,,病毒肆虐生長,人們把臉藏在口罩后,,把身體藏在屋子里,。“非必要不外出”是全國人民貫徹的方針,,除了我們,,除了身執(zhí)白甲的我們。醫(yī)院緊急召集隊伍,,我的同事們身背防護物資,,踏上了武漢之路。她們在前線戰(zhàn)斗,,替國家保護武漢,,我們便替她們守護美麗廈門。學習新冠肺炎知識,、參與防護服穿脫培訓、進行新冠演練,、參與核酸檢測,、守好醫(yī)院的每一扇門,、查看核酸陰影報告……
2021年9月,初秋,。聽到一聲聲呼喚——“廈門需要支援,,同安需要支援!”眼前場景仿佛回到2020的除夕夜,,窗外煙花一片爛漫,,新聞上卻是一大片的“武漢請求支援”。而這次,,輪到我們了,。疫情彌漫在廈門的空氣中,空無人煙的街道上只剩我們的腳步聲,,慌亂卻也堅定,。
9月24號中午,一群白衣天使正各自忙碌著,,有的在病房負責患者的治療工作,,有的在家里照顧年幼的孩子,有的正在準備午飯,。而一通“12:30準時集合”的電話,,把我們四十個人集合在一起。來不及吃飯,,來不及同家里人告別,,準時集合完畢,車輛直接駛入同安區(qū)新民鎮(zhèn),。新民鎮(zhèn),,就是那個疫情爆發(fā)的重災地,就是那個被封控著,,來了就不能輕易離開的地方,。
四十個人組成的廈大附一核酸采樣突擊隊,沒有說過一聲“不”,,便開始變身“大白”穿梭在新民鎮(zhèn)的大街小巷里,。第一關——核酸采樣。新星小學采樣點,,十六個臺數(shù),,在隊長緊湊有序的指揮下,下午六點,,等待采核酸的長隊伍就被清空,。得到了市民的稱贊,感慨真是第一醫(yī)院的速度,。第二關——入戶采樣,。穿上可愛的大白衣服,,便化身勇敢的采樣戰(zhàn)士。我們走在烏涂村里的泥土路上,,爬上一層一層的居民樓,,給行動不便的老人采樣,給居家隔離的人群采樣,。第三關——隔離酒店抽血,。在波特曼大酒店隔離點,遇到大多數(shù)的小孩,,面對著模糊不清又細的血管,,兩三個大白一起配合。一個負責固定,,一個負責血清采樣,,一個負責配合,把任務都圓滿完成,。在同安職校采樣點,,隔離宿舍走廊沒有燈光,悶熱讓防護面屏都模糊不清了,,只能借助手電筒微弱的光來尋找血管,,即使如此,也在早上十點完成了采樣血清任務,。沒有完不成的任務,,攻克不了的難關。四十個人的力量集合在在一起,,一起戰(zhàn)斗,,一起變強。濕透的防護服,、布滿壓痕的臉龐,、脫下手套那滿是褶皺的雙手、躺在地板睡著的身影......這些現(xiàn)在回想起來略帶心酸的畫面,,在看到新增確診人數(shù)清零的時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同安的那些日子,,治愈這座城市的同時也被市民治愈著,。我記得那個牙齒都掉光的老爺爺對我說“謝謝” ,記得那個小男孩在采樣完不哭不鬧的對我豎起大拇指,,記得我在烈日下進行核酸采集時,,有個志愿者拿著大冰塊在我后背來回搓,給我降溫……
2022年的3月,春天,。我仍然每日穿著防護服,,在兒科發(fā)熱門診繼續(xù)變身“大白”與新冠病毒戰(zhàn)斗著。我心里也害怕和病毒離得這樣近,,也因為不被著急就診的患者理解而委屈,但那又如何呢,。我是這場抗疫戰(zhàn)的士兵,,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額頭浸著汗水,,背上扛著責任,,抗疫之路的最后,我會是場戰(zhàn)爭的勝利者,。在這涌動的春光里,,相信花開疫散,人間皆安,。
這是我的春夏秋冬,,我的被疫情偷走的三年,也是一段關于“沒有生而英勇,,而是選擇無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