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科徐兵教授團隊與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楊朝勇教授團隊合作,,在《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JCR Q1區(qū),IF=12.54)上發(fā)表題為Microfluidic chip with reversible interface for noninvasive remission status monitoring and prognosis prediction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開發(fā)了一種基于外周血微流控芯片富集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殘留?。?span styl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RD)檢測新策略,并鑒定出Tie2陽性白血病干細胞(Leukemic stem cells,,LSCs)亞型具有更差的預后,。這項工作是臨床醫(yī)學與化學學科交叉融合的成果,也是廈門大學血液病學系基礎與臨床交叉融合的又一成果,。楊朝勇教授、徐兵主任醫(yī)師和嘉庚創(chuàng)新實驗室張惠敏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科賴騫博士為該項工作的第一作者,。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是最常見的白血病亞型,長期生存率僅30%左右,,而復發(fā)是導致AML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AML的復發(fā)與MRD的持續(xù)存在密切相關。而LSCs被認為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對化療耐藥,、及導致AML復發(fā)的關鍵。監(jiān)測白血病的MRD狀態(tài)以及LSC的數目對于早期預測AML,、指導臨床干預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的AML的MRD檢測方法主要依靠骨髓標本的多色流式細胞學及二代測序等技術,這些技術存在對LSC的檢測不夠理想,,同時成本高等不足,。液體活檢是一種評估治療反應和指導治療策略制定的無創(chuàng)檢測方法,,我們設計了一種微創(chuàng)的具有可逆識別界面的LSCS特異捕獲芯片,用于AML疾病緩解狀態(tài)監(jiān)測和預后預測,。利用可剪切二硫鍵連接干細胞標記物CD34抗體與魚骨型微流控芯片的結構被設計用于捕獲和釋放外周血中的LSCs,,并用于下游單細胞測序分析。結果顯示:每毫升外周血2.5個LSCs的診斷臨界值可以精確區(qū)分未緩解和完全緩解的AML患者,,外周Tie2+LSC亞型計數與復發(fā)/難治AML密切相關,。此外,我們對捕獲LSC進行單細胞測序來驗證不同LSC亞型異質性的轉錄圖譜,。該技術能夠可靠地檢出AML患者外周血樣本中的LSCs,,指導臨床AML的MRD監(jiān)測和預后判斷,同時避免患者骨髓穿刺的痛苦,,檢測的成本也明顯減少,,具有較好的社會和潛在的經濟效益。
課題組簡介: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科是國內著名的血液病診療中心,,開放床位130余張,,是國內最美血液科病房之一。擁有廈門大學血液病學系,、廈門大學醫(yī)學院血液病研究所和廈門市血液腫瘤診治重點實驗室,,是國家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福建省血液病臨床重點???,國家藥物臨床試驗基地,中國濾泡淋巴瘤工作組組長單位,,中國老年醫(yī)學會白血病專家委員會主委單位,,廈門大學博士點及博士后流動站。現有??漆t(yī)生22名,,護士40余名,實驗技術人員3名,,其中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名,、福建省高層次人才6名、廈門市拔尖人才1名,、海納百川領軍人才1名,、主任醫(yī)師8名、副主任醫(yī)師6名,,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6名。2019年獲廈門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20年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本中心擁有一大批先進的設備,,以血液腫瘤的精準診治為專長,特別是在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及造血干細胞移植等領域具有優(yōu)勢,顯著提高療效,,并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注重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和全流程醫(yī)療護理質量閉環(huán)管理,2015和2019年兩次高分通過美國JCI評審組的評定,,優(yōu)質高效的醫(yī)護質量獲得國際權威認證,。承擔國際及國內藥物臨床研究30余項,為難治復發(fā)的患者提供最新的免費治療藥物和檢查,。近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9項,,省級課題20余項,發(fā)表SCI論文40余篇,,獲國家發(fā)明專利5項,。

作者簡介:
通訊作者:



楊朝勇,廈門大學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研究員,,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任中國化學會化學生物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譜學分析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英國皇家化學會Fellow、美國化學會Analytical Chemistry副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生物分析化學,,在微流控、單細胞單分子分析,、體外診斷儀器與試劑,、腸道菌群成像等方向取得了創(chuàng)新性的成果,已在Nature Commun,、Acc Chem Res、PNAS,、JACS,、Angew Chem Int Ed等國際期刊上發(fā)表論文290余篇,論文被引15600 余次,,H index=68,。獲授權發(fā)明專利60余項。曾獲美國化學會測量科學進展講座獎,,中國青年分析化學家獎,、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等獎項。
徐兵,,二級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科主任,,廈門大學血液病學系主任,廈門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福建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廈門市科技創(chuàng)新杰出人才,。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血液科醫(yī)師分會常委,,中國濾泡淋巴瘤工作組組長,中國抗癌協(xié)會血液腫瘤和淋巴瘤專業(yè)委員會常委,,中國老年醫(yī)學學會白血病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主持包括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BLOOD,、JHO等雜志發(fā)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論文80多篇,總影響因子超過380分,。
張惠敏,,嘉庚創(chuàng)新實驗室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以微流控技術為核心的液體活檢新方法的開發(fā)及單細胞測序相關研究,。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面上項目、福建省級基金等各類課題,??傆嫲l(fā)表SCI文章四十余篇,近5年以通訊/第一作者在頂級期刊《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及《Anal. Chem.》等發(fā)表研究論著10余篇,授權和申報國內及國際發(fā)明專利8項,。先后獲福建省高層次人才,、廈門市青年英才“雙百計劃”人才、廈門市科技進步獎1項(一等獎)等榮譽,。
第一作者:

賴騫,,博士,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科醫(yī)師。2017-2019年以訪問學者身份于佛羅里達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訪學,。以貢獻作者在《Cance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Nucleic Acids Resarch》等多個雜志發(fā)表SCI論文,。